這是一封,寫給Focus的情書
有些車是代步工具;有些車是身份的表徵,但還有那麼一種車,它不只是「你開的」,而是「活在你心裡的」。對我來說,那輛車叫做「Ford Focus」。

那些年,我們信仰的歐洲車
我的汽車媒體人生從2001年展開,那時的我滿腔熱血、滿腦子引擎轟鳴聲,看著WRC世界拉力錦標賽上,Colin McRae駕駛那台湛藍色的Focus戰車,在雪地、在泥濘、在飛越土坡的熱血畫面,主宰著WRC的Focus讓懵懂的我感受到什麼叫:「不妥協的駕駛」。
初代Focus對正值青春的我們來說,是我們與歐洲車最近的距離,它於1998年推出,採用了當時前衛的New Edge設計語彙,它跳脫了90年代德國車的方正與剛硬,那時的雙B太遙遠,而Focus就像是從天而降的救贖。它不只是純正歐洲福特掀背鋼砲的象徵,更代表著一整套歐洲人對「底盤」的信仰,那套名為Control Blade的專利後多連桿懸吊,在同級距車款中相當罕見,即便試車時的我只是個菜鳥編輯,但我總感覺Focus能讓車尾透過方向盤和你對話。在第一次感受到轉向後尾巴輕輕滑出的瞬間,心裡想:「咦?這車怎麼會這樣?」但再開幾次,你會發現那不是打滑,而是種巧妙的角度修正,車尾在幫你進彎,你沒聽錯,駕駛者與機械之間是可以溝通的。(Focus在1999年贏得了歐洲年度風雲車European Car of the Year的殊榮,絕非浪得虛名)
(幾年前,我在二手市場看到了一台漂亮的藍色ST170,那幾乎動搖了我長年堅持的買車「三不原則」:不買前驅、不買渦輪、不買黑色。要知道我那時是華文汽車雜誌第一大刊總編輯,以E46 M3代步的我,骨子裡看車是帶點高傲的。)
在激情與成熟之間
第二代Focus是個孤傲的存在,它首次採用了Ford C1全球戰略底盤平台,這平台技術也分享給Volvo S40與Mazda3等,同時,它在台灣開始國產化,Focus台灣負責團隊幾乎都是我的車圈老戰友,在北宜帶著薄霧的清晨中,我們常開著手排Focus跑山。那個年代已經少有人願意做手排,但福特還是替熱血份子留了一扇窗,那是一種堅持,也是一種浪漫。我開過 TDCi 柴油手排,那厚實的扭力後勁像老威士忌般綿長;也開過那顆來自Volvo、性感又飽滿的2.5T五缸 ST,那獨特聲浪並不張狂,反而更像一種虔誠的吟唱。
記得有一次雜誌專題,我們開著Focus ST、E55 AMG與Range Rover Sport各具特色的性能車環台急行軍,Focus ST是全場馬力最小,但卻是最搶手的那台,因為一旦進入山路,那就是ST的天堂,你不必開快,只要過一個彎,它就讓你微笑,這個招牌微笑到今天的ST完全沒有改變。
第三代登場時,世界變了,節能與科技成為主流。這一代是Ford執行「One Ford」戰略下的第一款全球車,外觀採用更流線的「Kinetic Design」。它最大革新是導入了屢獲國際大獎的EcoBoost渦輪增壓缸內直噴引擎科技,三代Focus確實證明小排量渦輪動力也能有靈魂。但真正讓我熱血沸騰的,是那台「四驅 」的Focus RS。當今天對手還在沾沾自喜所謂的前驅車「漂移模式」時,早在10年前福特已經用純機械結構,搭配 Dynamic Torque Vectoring達成同樣的境界。
福特歷任總裁都曾說過:「We don’t build boring cars我們不造無聊的車」,關於這點我從未懷疑過。
大雨中的一堂課
疫情前一年我從大陸放假回台,特地商借了一台全新第四代Focus ST,這代車型建構在全新C2平台上,軸距增加5公分,優化空間同時將車身剛性與輕量化推向極致。試車的那天大雨滂沱,北宜公路加上讓人懷疑人生的暴雨,我心想:「一台前驅自排鋼砲能有多厲害?畢竟我平常開的是343匹馬力的E46 M3 啊!」 結果在那刁鑽的北宜公路,我被ST上了一課。
濕滑山路上的Focus ST反應就像外科手術般精準,這一代車型搭載了電子限滑差速器(eLSD)與CCD可變式阻尼,搭配米其林PS4S輪胎,油門一點、方向一帶,車頭就緊咬著理想線,頭過身就過的姿態既穩定且可控,出彎時一腳地板油,只聽見前輪略帶空轉乖的一聲後咬地射出,動作絲毫不拖泥帶水,重點是這是濕滑路面啊。如果說開手排M3跑濕滑山路是我刻意安排的樂趣,那麼開自排ST,則是意外地感受到科技帶來的詫異,原來,前驅車也能將280匹馬力駕馭得如此從容快意。
青春會遠行,但Focus靈魂深植人心
從C1到C2,Focus的骨架、懸吊與剛性,從一開始就為300hp+的極限而生,都是為了讓車在Autobahn上可以時速200km/h安心地巡航。這跟你開的是 1.5T還是2.3T無關,Focus的底盤語言始終如一,「你懂我,請放心」。
我常說:「Life is too short to drive a boring car. 」人生很短,何苦委屈自己開無聊的車….,我自首,這不是我原創的,但真的說到我的心裡了。

在我超過20年的車媒從業生涯裡,Focus在我記憶裡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。如今當電氣化浪潮席捲全球,歐洲福特工廠裡的最後一輛Focus已經在不久前黯然下線,原產線將為Ford的電動化策略讓路。
對此我並不悲傷,汽車圈的送往迎來本是常態,看著新聞稿畫面感覺就像看著一位老朋友遠行,只是這次可能不回來了。
我依稀記得20年前在英國出差的時候,我在倫敦海德公園開著StreetKa尋覓拍照景點,那時騎著白馬的帥氣女巡警居高臨下對我笑著說:「這裡禁行汽車」,但隨即又對我比了個讚:「I drive a Focus too.」,在英國,Focus似乎不只是車,它更像是一種共同語言,會讓人發出會心一笑。我也記得,在德國無限速高速公路上,2.0升TDCi 以時速 200km/h 穩穩巡航的從容不迫;當然,我更記得在台灣山路與麗寶賽車場的幾次PK,Focus用紮實的實力爆揍了那些大家口中的「神車」。
最後
Focus在維基百科的連載故事可能要正式寫下終章了,但在我心裡它不會下線,它是許多我輩中人愛上駕駛的開端,是許多人開始理解歐系操控的啟蒙老師,更是我青春中的一段,交織著深厚情感的繽紛記憶。













您尚未登入會員,請登入會員即可留言。
登入 / Login密碼 / Forgot Password加入 / Join